圖為陳建勻(右一)接受表彰。
在近日召開的第五屆江西省優秀高技能人才表彰大會上,安源管道公司技術顧問陳建勻被授予“能工巧匠”榮譽稱號,江能集團僅此一人獲此殊榮。 陳建勻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專利達人”——安源管道公司現有68項專利,他參與了其中65項專利的發明,且大部分是第一發明人。從事管道技術工作14年,他平均一年獲得近5項專利,多項專利技術填補了國內同行業空白。他的勤奮、鉆研、好學換來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的突破,他用技術創新為企業提高了核心競爭力。 從煤礦走出的“技術達人” 1981年,從技校機電班畢業的陳建勻來到安源煤礦,在東絞開了5年絞車。那時候,東絞只有一輛蘇式老絞車,提升量不夠,日常維修也十分頻繁,18歲的他立下志向:“等我學了技術,一定要把這里改造好!”1989年,他不負誓言,在江西應用工程職業學院學了三年機電以后,回到該礦成為一名技術員。兩年后,他利用閑置設備,為東絞設計了一套全新的倒碴系統,節約資金80多萬元,這套系統至今仍在正常使用。1998年,他在擔任運輸區技術主管時,通過創新設計在300斜井上車場中采用整體滑板式結構,徹底解決了頻繁發生掉道事故的問題,為企業年均節約資金60多萬元。 就這樣,他將青春歲月奉獻給礦山,穿梭于井下與地面之間,解決各種各樣的技術難題,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工作方法。在他看來,搞技術就是要善于思考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能閉門造車,技術人員設計的方案要多和一線工人溝通,不但要“腦勤”,“腿”和“嘴”也不能歇著。好的設計要達到“三個有利于”標準,即要有利于社會,保證不出問題;要有利于企業,讓技術轉化為效益;要有利于操作人員,為他們的工作提供便利。 執著鉆研換來“碩果累累” 2003年,陳建勻來到安源管道公司,成為了這里的技術人員。憑著扎實的“底子”,他很快做得得心應手。 2005年,他與公司技術研發人員一同攻關,成功研發了鋼骨架塑料復合管道帶氣開孔封堵的加工裝置,在全行業內第一次采用帶氣開孔實際操作,并取得成功,所研發的裝置填補了國內行業空白。 2006年,他研發的多跨級鋼骨架聚乙烯塑料復合管件又填補了國內行業空白,并憑借該管件的研發成功,使剛成立不久的安源管道成功進入北京市場,產品在首都機場得到了成功應用。2009年,他率先研發出煤礦用鋼骨架聚乙烯塑料復合管。2012年,他與技術人員和生產一線工人一道為企業提出供水系統改造方案,使日耗水200余噸下降為40噸/日,同時他組織推廣新型節能改造項目,使設備運行節電率達35%以上,每月節約資金7萬余元。2013年,他主持研發的新型鋼骨架聚乙烯塑料復合電熔管件,在提高原來產品質量的同時,為企業年節約120多萬元成本投入。2015年,他主持研發的鋼骨架聚乙烯塑料復合管平封口設備及其封口方法已取得初步成效,如果將公司現有DN50-DN300管材的封口都采用該技術,僅電耗一項就將為企業年節約電費70多萬元…… 60多項專利技術和大大小小的技術革新,為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提高了企業核心競爭力,這背后是陳建勻不知疲倦的學習、思考和鉆研。他利用業余時間,自學了包括3D動畫在內的多種設計軟件;為設計出符合“三利于”標準的產品,他常常連續出差,奔走于各個客戶的工地現場;他所有的設計,第一件產品幾乎都是自己親手制作,只為了解各項工藝,再為工人提供技術指導…… 用傳幫帶弘揚“工匠精神” “所謂‘工匠精神’,就是沉下心鉆研、鉆研、再鉆研,要讓自己的專業技術精湛、精湛、再精湛,讓產品的性能發揮到極致,這是我們技術人員終生的追求。”37年的職業生涯,陳建勻對于“匠人精神”有著自己的理解。2017年,陳建勻帶頭研發的“通用型鋼塑復合管活塞式試壓裝置”是安源管道公司目前65項專利中,唯一的一項發明專利——它能夠檢測管道產品的最大承壓能力,這樣就能最大限度地發揮產品的性能。這項技術解決了國內管道行業的技術難題,也是陳建勻對“匠人精神”的最好詮釋。 在他看來,傳幫帶是“工匠精神”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各項技術的研發、應用中,他毫無保留地將自己掌握的知識“傳授”給其他技術人員,使他們得到快速成長,成為公司技術研發的生力軍,多數人被評為公司的研發能手和技術標兵。在他的影響下,安源管道公司的技術研發團隊成為了一支團結、好學、有著濃厚研發氛圍的隊伍。而陳建勻守著這一份“工匠精神”,始終不改初心,一心一意為企業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