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這個日子,對一些年輕人來說非常平常,但是,對年逾古稀的我們這一代人來說卻意義非凡。1963年,我剛跨入初中門檻。當年毛主席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學校于是在教授知識之外,將學雷鋒活動與星期六義務勞動結合起來。 記得修建郴州第一所公園的時候,在寒風刺骨的冬天,我們在齊大腿深的北湖里擔泥巴;在料峭的初春,我們在荊棘遍野的蘇仙嶺開荒種樹,每天放學后走幾里路,堅持擔水灌澆;在驕陽似火的酷暑,我們在萬花沖汗流如注地拔草,手指上都起了血泡。到了茶籽累累的寒露節,我們去郊區的梁家沖幫助農民伯伯摘茶籽,臉上腿上被劃出一條條傷痕。一二十里路,師生們來去都是背著行李步行,沒人叫苦。 在后面數年的學雷鋒活動中,我們幾個被派往新華書店。書店的戴伯伯安排女生守門面。我們將書分門別類,碼放整齊。顧客少的時候,我們就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我能與文字結緣,書店的這段經歷功不可沒。 戴伯伯讓男生給顧客和單位送書,教他們用牛皮紙打包。沒幾次,他們就熟悉流程,獨立操作了。工廠、農村、林場、科研所……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所到之處贊揚聲一片。 其實,男生經歷了許多的艱難,天晴一身灰,下雨兩腿泥。在給鎮林科所送書時,途經駱仙嶺,全是上坡路,山路崎嶇,坡陡路滑。他們幾個人推著自行車,護住書,不是崴了腳就是蹭破皮,書卻沒有一點損傷。 后來同學聚會,大家仍對50多年前這段經歷念念不忘,才知道男同學對曾經的辛苦已忘記,而對得到的快樂卻陶醉其中:每次送書,他們騎著戴伯伯那輛七成新的永久牌載重自行車后的心情,不亞于當今年輕人擁有私家車般快樂。尤其是送書返回時,身心輕松,又全是下坡路。幾個人像雜技演員一樣坐在上面,引吭高歌,像插上翅膀的天使…… 時代不同,觀念更新了,但是雷鋒精神永不朽。 今年,在抗擊疫情期間,各地精英和醫務人員紛紛出征武漢,涌現了無數感人鏡頭:請戰書上一個個鮮紅的手印、母女隔空相擁、護士臉上被口罩壓出的深深印痕、后方的社工和志愿者冒雪值守……這都是雷鋒精神在如今綻放出的異彩。這種精神讓社會充滿溫暖,讓我們看到希望,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