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了,燕語鳩鳴,池荷榴花,田間地頭已是一派萬物競發的景象,放眼看去,令人熱流涌動。我朝貫穿村寨的河道信步走去。 說是貫穿整個溫盤村莊的一條河,嚴格說只是一條規整的小溪。贛西萍鄉丘林地帶,水系不發達,稍微水量大點,我們就稱呼它為“河”了。河道水流平緩,水質清凈,正值花季,兩岸落英繽紛,更平添了村莊的祥和之美。每天早上,我都會沿河走上那么一段,呼吸著泥土的芬芳,聆聽溪水的悅響,感受著初夏的節奏。 萌娃遛兔當向導 一只雪白的小兔竟然出現在視線里,蹦達在河邊的草叢中,開心地吃著新生的嫩草。幾步遠的地方,一個四五歲的小萌娃顯然是它的主人,自娛自樂在拾著花瓣,很有情趣的畫面! 我問這個小孩:“你家大人呢?”小孩抱起小白兔,朝不遠處的蔬菜大棚跑去。 我跟著走進蔬菜大棚,十來個蹲下身子、繁忙勞作中的菜農,出現在眼前。 韋保林、韋小會兩兄弟都是貴州安順人,這次都是帶著老婆孩子來到萍鄉溫盤。韋保林是哥,遛兔的小萌娃就是他兒子。開工以來,韋保林覺得起早摸黑趕活,兒子年齡小、少了伴、有點孤單,就花了30元買只小白兔給他。這不,養著養著,小白兔就跟著菜地里干活的主人一家,直接遛到田岸上、河道邊、大棚里來了。 韋小會的孩子更小,才一歲半大,當父親的干脆把小孩往背包里一裹,自己甩開手腳干活,小孩想睡想玩想看樂得其所。 我問這兩兄弟:“老家來了多少人在這里種菜?在溫盤種菜工價怎么樣?”韋小會回答,要不是疫情影響,他們春節時就已經來到溫盤,早就會忙開了。以前他們兄弟在廣東種菜,那邊太熱了,選擇來萍鄉溫盤種菜,他們覺得是個更好的去處。他們這次來了十五個人,分工明確按勞取酬,平?赡苣玫玫轿辶г粋月,到了蔬菜產銷的旺季,超過一萬的月工資也會有。 我暗自有些吃驚。溫盤的基本農田約五百畝,2017年各地農民的基本農田集體流轉政策推行之后,溫盤村引進了承包菜地的能人大戶,專業種植廣東菜心,產銷勢頭良好,連普通的菜農工價都如此可觀,按照新聞人的術語:這個里面有“活魚”! 村委的決策 在村部,我跟村總支部書記林伯憲談起蔬菜基地的由來和現狀。林伯憲告訴我,2017年里把農民基本農田集體流轉推向市場,那時來看還真是咬著牙鼓著鰓幫吃了第一只“泥蟹”。如何說來? 青山鎮的高枧、溫盤、源頭三村多年來一直喻為“東三省”,那是因為地理位置靠北端,離城鎮經濟、文化中心較遠,加上橫亙的楊梅嶺阻礙,出行不易,迂回曲折,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那絕對是多年前往返“東三省”的真實寫照。比起緊緊依附中型國營青山煤礦的光輝村、水口村,毗鄰市水泥廠和萍礦支架廠的烏石、大城村,溫盤村在內的“東三省”著實沒有大型經濟實體可以依附。長期以來,山里的百姓不怨天尤人,秉承勤耕苦讀之古訓,低調、靜謐地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過著桃園生活。 傳統的耕種收入肯定滿足不了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于是大批的溫盤壯年勞力都出去打工、做手藝、經商。進城務工繁忙時節,一到清早數百摩托車大軍轟鳴大作,駛上溫盤逼仄坎坷的馬路,駛上320國道,進入城區服務于各行各業,從而導致的是,起碼有一半農田給撂荒了。要實現集體流轉,這個樣子怎么行呢? 當時村委班子果斷決定,機遇來了,要搶抓搶占,酒香不怕巷子深,好地自有識貨漢,為了尋個好主估個好價,自家女兒梳妝打扮還來得及。于是村里抓緊把土地好好整理,嚴實修繕,實行高標準的農田改造。 村里農田500畝,分屬于400多戶農民,這樣的重大改革,大家接不接受呢?不接受!工作快做不下去了,怎么辦?當兵出身的林伯憲帶著一班人拍下了胸脯,基本農田流轉勢在必行,時不我待,所有參與的農戶,從此每年12月30日到村里領取分紅,600元/畝的農田流轉費一分不少!哪怕經營失敗,林伯憲這個村支書帶頭去化緣、去磕頭、去站桌子角,也一定會來彌補款項,大家要相信中央政策,支持村里兩委。 與村民的集體協議簽下來了,當時屬整個安源區農民基本農田集體流轉第一例。 跨界的宋華 已經在蔬菜行業干得風生水起的萍鄉人宋華,通過安源區相關部門推介來到溫盤村。內行看門道,溫盤這樣的地理位置和土質、水源條件,給宋華以信心滿滿。他很爽快地簽下了承包協議,并且一上手就推行廣東菜心種植,一炮打響產銷兩旺,菜農都拿到超過一萬的月薪,絕不是空穴來風。 搞農業的人,很辛苦很勞累,需要長期的積累,需要挽起袖子撲下身子邁出步子,并且投入產出存在風險,決不是賺輕松快捷的錢,不賺陰暗勾兌的錢。出于我對宋華的賞識,我得找個時間拜會他。 中等身材、顯得黑瘦的宋華坐在我的面前,一細聊得知,他還是跟煤礦有淵源之人。他畢業于萍鄉煤校機電專業,2006年始涉足蔬菜種植。這些年來,他在五陂鎮的冊雷、蘆溪的銀河都承包過菜地搞過大面積蔬菜種植。宋華告訴我,當年一眼相中溫盤的土地,是覺得這里的農田基礎條件好,田塊平整,改造達標,排灌新修,機耕路規整,電源到田頭,水源有保障,關鍵還是富硒土壤。他承包種植菜心至今,蔬菜長勢良好,每月都會有幾萬的收入。 我問宋華:“溫盤為何選擇種菜心,還是請貴州安順的隊伍不遠千里而來?” 宋華介紹,一個地方的土壤總會適合種植一類菜蔬果木。如盧溪宣風,芹菜種得格外好;上栗長坪,香蔥碧綠一大片;湘東麻山小橋,菜頭和秋葵是主產。貴州人種植廣東菜心,那是業界公認的全國冠軍。術業有專攻,貴州安順人的菜心栽培技術那是傳統手藝,就跟我們萍鄉上栗千百年來家喻戶曉、童叟皆能的煙花鞭炮制作手法一樣,那是業界的頭牌。我跟宋華說,那真是“合適的地方請到合適的人種合適的菜”,想不豐收都難。 安順的菜農如韋保林、韋小會兄弟,以前都是住在老區山嶺上,甚是貧困,通過這幾年走出大山勤勞致富,已經在城里買了房子,已經完全告別了貧困。“全國脫貧一盤棋”,我和宋華會心一笑。宋華下一步還希望能招聘到更多的本地有識之士,投身他的綠色蔬菜事業,帶動更多的鄉親父老勤勞致富,是他綠色長遠的夢想。 撂荒土變生錢地帶來的思考 溫盤村把撂荒土地集體流轉,除了出租種植大棚蔬菜、廣東菜心300畝,還出租種植苗木花卉220畝,大片紅心柚、東方紅柚260畝;把廢棄石場開發利用,以土地出租給鄉賢辦企業建設大型蛋雞場,幾年的發展,現在能實現日產雞蛋20多萬枚,已經殺進了江西蛋雞行業前五名,村里每年通過入股分紅和租金都有了固定收入。今年該村以上各項累計的年收入有望達60萬元以上。 這都是發生在以前叫“東三省”之一的溫盤村的事,一個相當不起眼的山里自然村寨,在脫貧攻堅、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成功有效做法,都產生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回饋了村級集體經濟,創造了扶貧就業崗位,給予了貧困戶收入,致富了帶頭人,一招活了步步贏,環環得利。 溫盤村兩委一班人近年來,著力革除“等、靠、要”思想,用活用足國家政策,積極面對市場,研判走勢,主動出機,沉著應戰,穩健發展,走出了一條富有鮮明特色的脫貧攻堅之路,從“蕪”到“優”、活力十足、競相迸發的溫盤做法,定會在社會重大轉型時期,被各界所關注,予人一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