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紀念安源路礦工人運動勝利100周年之際,萍礦集團啟動“弘揚安源精神 凝聚奮進力量”主題征文活動,面向萍礦集團及各兄弟單位廣大職工、離退休人員征集作品,力圖用一件件精品力作,展示安源工人運動的光輝歷程和偉大意義,展示安源精神的時代光芒,展示江投人在各個時期取得的豐功偉績和良好風貌,唱響江投人昂揚向上、拼搏進取的主旋律,為企業改革轉型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喜迎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即日起,本平臺特開辟“弘揚安源精神 凝聚奮進力量”專欄,陸續推出活動征集到的優秀作品。今天請看——遙望盛公祠 冬季里一個陰冷的日子,應書法界朋友龍毅夫先生的盛情之邀,來到他的“慕賢堂”。慕賢堂位于安源老街下窯坡的山腰上,站在樹木掩映的大門前,偌大的安源煤礦盡收眼底,與高高聳立在安源山頭的“盛公祠”遙遙相望。那幢有著120年歷史的三層“洋樓”,在淡淡的霧靄籠罩之下顯得更加古樸、更加莊重。那一塊塊青磚,那一片片灰瓦,仿佛在默默述說著一個世紀前盛宣懷創辦安源煤礦的艱難故事;透過那一扇扇拱形的門窗、那一條條長長的環樓走廊,似乎可以看見晚清“洋務運動”代表人物盛宣懷在那里踱步的背影。 遙望盛公祠,霧滿山岡千嶂暗,在漫長的時光隧道里,“中國商父”盛宣懷向我緩緩走來,漸行漸近,終于讓我看清了他那變法求富、自強救國的臉龐,終于讓我看清了他那創建“漢冶萍公司”的復雜心路歷程。去年6月,我有機會來到常州的“江南名士第一巷”——青果巷,在這條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的深深古巷里,有兩個人物與安源有關,與漢冶萍有關,一個就是盛宣懷,還有一個是張贊宸。安源盛公祠是紀念盛宣懷的,安源張公祠卻不是紀念張之洞而是紀念張贊宸的。我找到了盛宣懷故居,也走進了張贊宸住過的“八桂堂”,不由感嘆:“江蘇的常州與江西的萍鄉緣分不淺!”兩個常州人,在同一地方有著兩座紀念祠堂,這種人文歷史景觀在全國也不多見啊! 盛宣懷1844年出生在常州府武進縣龍溪,那時的滿清王朝經過二次鴉片戰爭的重挫,深深嘗到了西方列強船堅炮利的苦澀之味,深深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割地賠款求和的恥辱激憤了一大批有識有為之士,要走自強救國的道路。盛宣懷就是在這種歷史環境下慢慢長大、漸漸成熟的。他出生在武進龍溪,但成長卻在常州的青果巷。有秀才功名的盛宣懷走進清廷官場,似乎比常人更能“捷足先登”,因他父親是清廷重臣李鴻章的幕僚,在他父親盛康的推薦下,26歲的盛宣懷便來到李鴻章身邊“干活”。因活兒干得好,很快就得到李鴻章的賞識,次年便升到知府官級。在協助李鴻章辦理洋務工作的幾年里,盛宣懷精明急練、智慮周詳、剛柔得中的突出表現,讓李鴻章“伯樂識馬”,認為他“志在匡時,堅韌任事,才識敏瞻,堪資大用”,所以在盛宣懷31歲那年就委托他去辦理湖北煤鐵礦務。盛宣懷也因此積累了一些這個行當的工作經驗,為他在二十年后成功開辦萍鄉煤礦、創建“漢冶萍公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站在高高的下窯坡山腰上,遙望盛公祠,平行視線里出現的那幢青灰色“洋樓”,聳立在萬頃林海之中,仿佛像一個飽經風霜的滄桑老人,在深情地凝望著山下那座輝煌百年的煤礦。 1896年的一個春天,創辦漢陽鐵廠的“洋務派”實權人物張之洞,在鐵廠經營遇到重重困難之時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便向朝廷極力保舉盛宣懷接辦漢陽鐵廠。張之洞對盛宣懷是十分了解的,他倆多次在一起喝茶聊天談洋務說辦廠縱橫天下大勢,盛宣懷獨到的見解和可行的建議,頗讓張之洞賞識,將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建起來的漢陽鐵廠交給他,放心! 盛宣懷接辦漢陽鐵廠走馬上任的第一步就是改變經營機制,由原來的官辦企業改為官督商辦,按現在的話說就是引進民營資本“混改”,搞的是半市場經濟。有言道: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接著盛宣懷就開始組建班子,他找來了他的小老鄉張贊宸。閑賦在家無所事事的湖北候補知縣張贊宸,正愁有力無處使,空有一腔報國志,得到盛宣懷提攜,當時高興得手舞足蹈夜不能寐。根連根,藤連藤,他又立馬信約他父親的揚州朋友之子李壽銓在上海見面,邀他共聚盛宣懷旗下干一番事業。李壽銓當即答道:“鄙人唯有投筆而起,當仁不讓,義不容辭,襄助韶公,克底于成。”兩人當即約定分頭準備前往萍鄉。 1897年6月,張贊宸帶著一位德國礦師賴倫和李壽銓在漢口會齊,便趕赴萍鄉。他們先去拜望大名鼎鼎的維新派人士、珍妃的師傅文廷式,得其贊助,即攜帶干糧,櫛風沐雨,跑遍深山密林,訪盡窿區,逐井考核。經過夏秋兩季,歷時數月,對萍鄉產煤地區作了全面調查和深入了解后,便由李壽銓負責起草撰寫了一份詳細調查報告呈送盛宣懷。報告中建議采用西法,運用機器,大舉開采。并提出了籌巨款、修軌道、造淺水輪駁、設官錢號、派兵籌防等設想,以及定經界、設電報、修運道、筑鐵路、建倉積谷、興學儲才等具體措施。這項考察報告得到盛宣懷的贊許,乃會同湖廣總督張之洞奏明清廷,并奉準開辦萍鄉煤礦。1898年3月萍鄉煤礦開辦,張贊宸任總辦,李壽銓任機礦處長。因礦局設在安源地方,又俗稱“安源煤礦”。 三個江蘇人在江西萍鄉安源開礦,并非我們想象中的那么容易,雖有朝廷支持,但地方鄉紳勢力強大,處處刁難,方方設障,那些遍地開花的小煤窯都是他們的聚寶盆,都是他們的小金庫,怎會輕易拱手相讓?鄉紳們四下放風煽動百姓阻擾在安源開礦,說機器采煤不要幾年就會將安源山里的煤炭挖盡,將來煮飯炒菜都沒有煤炭燒了!說在安源開礦,家家戶戶的祖墳都會刨掉!說洋人來了會奸淫婦女……,嚇得十里八鄉的百姓都紛紛舉棍拿刀對著干。李壽銓在日記里嘆道:“創辦之初,內地風氣未開,百計阻撓,事多棘手! 安源開礦遭到地方勢力的頑強抵抗,咋辦?盛宣懷想,這些地方豪紳小煤窯主不就是要銀子嗎?他一方面指示張贊宸、李壽銓花錢收并商井,將礦區幾十里范圍內的小煤窯全部收并。另一方面,對沒收并的小煤窯則予以保護,學著開平煤礦開礦之初的方法,頒布告示:安源煤礦方圓十里之內禁止開辦小煤窯,禁區之外的小煤窯,每座之間相隔不得少于三里,以防哄搶資源打架斗毆。這樣,既維護了官辦煤礦的利益,也保護了鄉紳小煤窯的利益。更讓鄉紳們滿意的是礦務總匯放言:將來窯煤可送礦方一并收購,真金白銀不打白條。官方告示,還是有權威性的,使得安源開礦有了一個較為順利的外部環境。即使如此,安源開礦也還是在十分艱難的道路上“蝸步蠕進”,在當時最先進的機械化作業下,共花了9年的時間才完成基建任務,三位江蘇人可謂盡嘗其中苦澀之味! 遙望盛公祠,迷蒙的天空中我仿佛看見了距離百年之久盛公的笑臉。1907年的10月15日,盛宣懷來到了安源“開窿祭井”,站在“礦務總匯”門前的高臺上大聲宣布:“歷時9年,耗銀740萬兩的萍鄉煤礦,基建工程勝利竣工。我宣布,即日正式投產!”喇叭高奏,鼓樂喧天,鞭炮轟鳴,禮花紛飛。這是一座完全利用外資建設成的中國近代化煤礦!這是一座為中國變法求富、自強救國源源不斷供應熱力的大型煤炭基地!從那天起,安源就在中國百年近代史上不斷抒寫著輝煌的篇章;從那天起,萍鄉就向世界亮出了自己精彩的名片! 遙望盛公祠,往事越百年,那座青灰色的洋樓聳立在迷蒙的天空中,似乎在煥發出可以觀照現實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