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中國通過引進外資和技術,開辦企業以增加出口。但現在,三大結構性因素正在阻礙中國出口的繼續擴大。
中國貿易盈余的膨脹令全球瞠目,某些國家甚至一度視其為極大的威脅。其實,這都是中國的貿易結構造成的。
中國的貿易盈余之所以被視為洪水猛獸,是因為中國引進了巨額的外資。據統計,外國對華直接投資在2003年之前為年均400億美元左右,而最近幾年卻猛增至800億美元。
中國得到了亞洲先進工業國和歐美的直接投資,在國內建立了很多出口型企業。原材料和零部件從亞洲各國家和地區進口,成品又向歐美出口,最終形成了這種累積起巨額貿易盈余的貿易結構。
然而,中國貿易盈余的擴大不可能無休無止。從經濟角度看,中國以引進外資為收入來源的出口推動型經濟增長,已經暴露出三個方面的局限性。
一是外部壓力增大。美國2008年總統大選之后,民主黨很可能將占據白宮和國會多數席位。結果可想而知,美國會把布什政府一直抑制的敲打中國的力量一鼓作氣釋放出來。迫使人民幣大幅升值以及向中國征收懲罰性關稅的議案會在美國國會內部重燃戰火。
另外,歐洲對中國“政經不分離”原則的不滿由來已久。中國政府看重美元匯率而無視歐元升值的態度很可能激起整個歐盟的激烈反對。
還有,全球范圍內中國產品的安全問題仍然未得到徹底解決,加上中國國內的環境污染狀況一直受到世界各國環保人士的批評,因此,中國政府才不得不采取措施抑制出口加工型投資的增幅。
二是人民幣問題。不光是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如何實現多角度的人民幣升值是中國政府面臨的重大課題。
三是中國國內的通貨膨脹問題。雖然目前通脹的主要原因是食品和能源價格的上漲。但從中國國內政治的角度看,通貨膨脹必然會激發起人們提高工資的要求。屆時,出口高附加值的產品看似中國經濟的一條可行之道,但是“外資+技術=增加出口”這條路線不可能一直走下去。而且,中國政府也承認,要防治污染并同時克服通貨膨脹就需要增加對國內基礎設施的投資。
如果中國不能很好地解決上述問題,北京奧運會之后中國經濟的發展很可能會陷入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