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積心里很久的夙愿沒有時空的界限,并不因為學業的緊張而淡薄,也并不因為太陽每天的東升西落而消失,我張開雙臂撲向安源這個老爺爺曾經伏地爬滾過的江南煤都。我激動,我是安源礦工的后代;我不安,我還不能接替老爺爺的班去開創燦爛的輝煌。但我的未來不是夢,我擁有的是青春的熱血,激情在澎湃。
在我的腦海里還不知道巖尖、包頭巾、油燈是什么模樣,只曉得巖尖是生產工具,包頭巾是像紗巾一樣的裝飾品,油燈不就是驅逐黑暗的生活用品么?然而,當爸爸媽媽帶我走進紀念館,幼稚的我豁然開朗,舊社會的礦工在低矮的礦井里趴在地下挖煤,巖尖的涵義就遠不是簡單的生產工具了,它超出了物質的定義,它是剝削階級的鐵尖,尖在窮苦礦工的心上。那圍在腰下部的包頭巾,能包住枯瘦如柴的軀體嗎?惡劣的地下環境,危險的當頭作業,每一塊煤無不沾滿礦工的血汗。那咬在嘴唇上的油燈能驅逐井巷的黑暗?背伏拖箕爬在永無止境的苦難巷道。我沒有聆聽過老爺爺的苦難史,但我在紀念館看見的一組組深沉的雕塑,知道那巖尖也曾映過老爺爺的手印,那包頭巾也沾過老爺爺的汗漬,那油燈也含有老爺爺的心血!吧倌赀M炭棚,老年背竹筒,病了趕你走,死了不如狗!边@首有名的安源勞工歌,不正是舊社會勞動人民的真實寫照嗎?
館里的陳列品雖然銹跡斑斑,但在我年輕的胸膛里卻烙下了深深的印記,我耳朵里似乎又響起了毛委員在礦井里跟礦工講述的革命道理: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捆筷子折不斷。這淺顯但又貼切的比喻,傳遍了安源山、傳遍了全中國。中國人民就是靠這種團結一致的精神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
我步出紀念館,媽媽囑咐我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學習,做個新型的礦工后代。爸爸指著正前方的崇山峻嶺說,當年老爺爺就是帶著全家住在那里。在海拔五百多米的高山上用毛草泥巴搭起了一個簡陋的屋子,下起雨來四處漏,刮起風來四處冷。解放后爺爺兩兄弟修善了一下,加固了墻,蓋起了瓦。我跟爸媽說,下次來安源一定要去那里看一看,踏著老爺爺走過的路,爬山去。
是的,這條艱難的路何止是我老爺爺的苦難寫照?放眼如今的安源大地,有序的廠房,平整的街道,這都是解放后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我會牢記安源礦工過去的苦難史,努力學習,沿著老爺爺走過的路,建設美好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