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1年獲得2008奧運會主辦權以來的7年里,籌辦奧運會有力推動了北京的經濟發展。與此同時,一些人對奧運會后的中國經濟增長表示擔憂。對此,專家指出,當前我國經濟增長出現一定程度的放緩,符合宏觀調控預期,是經濟發展內部因素使然,與奧運會這一外部因素無關,并且我國經濟不會遭遇“奧運后衰退”。
“奧運后衰退”非必然現象
一般來說,舉辦奧運會將拉動舉辦地投資快速增長,但這種效應會在奧運后消失。比如,1964年東京奧運會后,日本經濟增長率從當年的13.1%下降到次年的5.2%;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后,韓國的經濟增長率也從10.6%下降到次年的6.7%。巴塞羅那、悉尼及雅典奧運會后,西班牙、澳大利亞與希臘的經濟增長也在次年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但奧運后蕭條并非必然現象,亞特蘭大奧運會后,美國經濟增長率不降反升,從3.7%上升到4.5%。
對此,在日前舉辦的“奧運會與中國經濟發展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有關專家表示,“奧運后效應”不會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中國不會出現“奧運后衰退”。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也指出,奧運會對規模較小的經濟體影響較大,奧運前后經濟容易出現起伏。中國經濟規模很大,雖然奧運會對北京影響比較大,但對全國經濟總體影響很小,因此中國經濟不會出現“奧運后蕭條”。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宏觀室主任張曉晶認為,是否出現奧運后蕭條與主辦城市的經濟規模有很大關系。奧運會主辦城市規模相對全國較大,奧運對經濟的帶動作用強,出現奧運后蕭條的概率就大。比如,以2005年的GDP來衡量,東京的經濟規模相當于日本的26.3%,漢城的經濟規模相當于韓國的27.7%,悉尼的經濟規模相當于澳大利亞的24.5%,主辦城市的相對規模都占到全國的四分之一左右,而雅典的經濟規模甚至占到希臘的34.2%。與之不同的是,亞特蘭大的經濟規模只有全美的1.9%。以2007年的GDP來衡量,北京的GDP規模為9000億元人民幣,而全國接近25萬億,北京的相對規模只有全國的3.6%。因此,就全國而言,北京奧運對經濟的影響并不大。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分析,籌辦奧運會帶來的投資行為分很多年實施,基礎建設分期投入期限很長;拉動的消費需求是短期的且總量很小,主要集中在北京。所以,無論從投資需求還是消費需求來看,奧運會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很小。
增長潛力依然巨大
張曉晶認為,今年我國經濟增速會適度回落,但這并非奧運導致的,而是主動減速的結果。高投資率與巨額貿易順差一直是困擾我國經濟的重要問題,現在強調發展方式轉型,就是不要單純追求經濟增速,而是注意增長質量。在這樣的大背景下,2008年經濟軟著陸是主動減速的結果,是政策調控的結果。目前,我國人均GDP只有2000多美元,我國仍處在工業化、城鎮化的加速期,改革開放的推進還會進一步煥發出經濟活力,這些因素決定了我國經濟增長還有非常大的空間,未來10-20年內仍會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率。
郭田勇也認為,不排除下半年經濟增長速度會比上半年下降,本輪經濟周期與奧運會在時間上出現一定的重合,但這只是一種巧合。為遏制物價大幅上漲,今年以來我國實施了從緊的貨幣政策,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現在政策的主動調整也保證了下半年經濟大幅下滑的可能大大下降。
劉元春則指出,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與奧運會無關。在宏觀調控政策方面,應綜合運用財政、貨幣政策,應對經濟增長放緩趨勢。
專家指出,當前我國經濟增長出現一定程度的放緩,這符合宏觀調控預期,是經濟發展內部因素使然,與奧運會這一外部因素無關,我國經濟不會遭遇“奧運后衰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