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高考加分秘訣
近日,《中國青年報》一篇題為“浙江高考航模加分者被指多來自權勢家庭”的報道引發了各界的關注。報道稱,浙江紹興一中2009年參加航模加分測試的19名考生,13名考生的家長是地方權勢人物,其余6名全是教師子女。文章一出,“高考加分是權利的翅膀”等質疑聲此起彼伏。然而,高考加分或許只是揭開了冰山一角。高考也難逃“馬太效應”的波及,子女考試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父輩權利和金錢的比拼。
今年是浙江省實施新課程高考第一年。但該省在今年2月公布的高考體育加分新政策中規定,參加全國性比賽中獲得“三模三電”(即航海建筑模型、航空航天模型、車輛模型與無線電測向、無線電通信、電子制作)等項目團體或個人全國前六名的在校學生及應屆考生,參加浙江省的認定與測試,成績兩年內有效,沿用至本人高中階段應屆畢業時止。
隨后,來自浙江慈溪、溫州等地市的質疑高考加分政策公平性的郵件陸續發至浙江省教育廳廳長信箱。信件中稱,某些地區的加分考生,被權利和金錢買斷,一些競賽項目,只要花錢就可以輕易得獎。
被稱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奉行“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雖說唯分數論是否合理還有待商榷,但起碼在維護教育公平上還差強人意。
然而,據2008年高考成績統計,浙江省考生成績每增加一分就可以超過200多名競爭者。如此大的誘惑,曾經為高考公平性“保駕護航”的分數,被“有心人”所利用,成為權利的翅膀。相對“純凈”的考試,正在以千奇百怪的方式,被權利、金錢所侵蝕。
不光是浙江的加分政策引發了“高考”不公的熱議,權利染指教育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前段時間引起高度關注的“羅彩霞事件”,也是“草根學生”與“公權力”斗爭的“典范”。被冒名頂替上大學,不得不讓人懷疑高考的公平性。有人感慨,子女的考試,甚至成了父輩的競賽。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曾提出“馬太效應”,即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現如今,仇富現象日趨突顯,草根百姓仇的并不是金錢和權利本身,而是財富背后的社會不公平對待。
高考陷入“馬太效應”后,將會導致高考制度在社會階層流動中的功能逐漸減少,甚至喪失。先哲孔子曾說過:“有教無類”,意思是說教育面前人人平等。而要保證教育公平,最根本的辦法就是分數面前人人平等。
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社會和諧的“瞭望塔”。高考改變了許多貧寒學子的命運,也是他們“鯉魚跳龍門”的不二選擇,他們不能選擇出身,但能通過高考,改變自己的未來,對減少貧富差距也起到緩和作用。保證教育,尤其是考試的公平性,也是給社會穩定打上一劑強心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