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年關,想買什么就能買什么,離春節尚遠,家家戶戶的年貨都已置辦好了,物質豐富得令人羨慕?赏艟筒皇墙裉斓哪。
記得從五十年代的大躍進開始,我們的春節基本上是在崗位上度過的,因為那個時節不時興放假,抓革命促生產,年年如此,各個單位要保勤、保產、過革命化的春節。過春節單位里也會搞點葷菜,喝點白干,抽點煙,同事見面拱手作揖寒暄幾旬,說幾句革命化的口號,就算過年了。三年自然災害時,只有春節才能吃到肉、憑票證供應,每戶一斤肉、兩斤豆腐、三斤黃豆、半斤粉絲,再加二兩食用油,就是春節特供物資了。
轉眼到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初期,情況稍有好轉,還是需要憑票供應,只不過多了點木耳和豆筍。有條件的可以在偏遠山區的農貿市場上偷偷摸摸買到肉、花生、豆子、雞、魚什么的,但價格特貴,比供應的要貴三倍。當時買只雞等于春節加班三倍的工資。七十年代初農村到處割資本主義尾巴,限制農戶養豬養雞,不能多養,否則要批斗。也不能拿到農貿市場上公開出售,會有市管人員處罰,不是罰款就是沒收充公。至于充公物資到哪里去了,無法知道。
并非有票證就能買到過節的物資,一般規定在兩日內就要買完,否則過期作廢。這兩日總是在年前二十六、七兩日,最遲在大年三十以前。為了在節前買到肉和豆腐,人們半夜就開始在柜臺前排隊,排兩次隊,一次是買肉,另一次是買豆腐。今天晚上開始排隊買肉,明天晚上就開始排隊買豆腐,兩個晚上通宵不睡覺。那個年代連老革命過年待遇也好不了許多,無論有錢無錢,有職有權或平民百姓都一樣,因此人們心里也格外平衡。我們單位分了肉,每家兩斤,是托人從新余山里搞來的,聽說可以換豬婆肉,1斤可以換2斤,單位又特地去換成了豬婆肉,令人驚奇的家家戶戶都要豬婆肉,究其原因,因為豬婆肉啃不動,可以慢慢嚼,尤其是招待親朋好友,挾上一塊豬婆肉就可以嚼半個小時,很有回味。
那時的屠夫最吃香了,比當時開汽車的司機還管用,開車的可以到處跑,四處購物,也算吃得開的了。他們找對象也特別好找,許多姑娘爭相嫁屠夫或司機。我記得1972年春節,我跟一個縣食品公司經理的兒子是朋友,他偷偷送給我3斤肉票,我當時感動得流出了眼淚。肉我也舍不得吃,放上鹽做成鹽腌臘肉慢慢吃,這3斤肉足足吃了兩個月,而且每次都是為了招待親朋好友,平時是舍不得吃的。
因為物資緊張,我們都不時興拜年,更不到別人家吃飯。有回,我去我師傅家過年,師傅娘將熏制的萍鄉風味臘肉拿出來吃,我一口氣吃了大半碗,一個人把人家全家人過年的肉吃了一半,弄得我自己都不好意思,趕緊買兩條香煙去賠禮。后來我去師傅家吃飯,師娘就在臘肉里多放鹽,特咸,頂多只能吃上一塊,就得放下筷子。年年春節要檢修保產,我們都在礦井里加班。一直到1978年煤炭部開始提出來煤礦放假過春節,此后,除了加班檢修的人以外都放假了,一般放三天假。
過年沒地方走,不過是看一場露天電影或打一場籃球。到八十年代,逐漸有了電視機,可以看看電視。當時又不準搓麻將,只能打打撲克,打撲克不準賭錢,只是相互刮刮鼻子、逗逗樂而已,這就是革命化的春節。
我過了這革命化春節三十多年,直到改革開放的今天,又過了二十來個春節,對比之下,令人感慨萬分。如果說誰還會留戀過去,我就請他去過過那“革命化的春節”。我相信絕大多數人是不愿意過那樣的春節的。社會在發展歷史在前進生活也在不斷提高,今天回憶往昔過春節很有教育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