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過后,伴隨著春節越來越近的腳步聲,大家便忙起來了,腌魚、曬肉、熏肉,仿佛比賽樣的。大家互通情報:你問她一斤魚放多少鹽,她問你哪家超市的肉便宜。有的還早早地就買好肉做好幾碗扣肉放在冰箱里,準備合家團聚時吃。
大家為春節忙碌著、快樂著,但童年時過春節的情景仍不時浮現在腦海。街道上買凍米糖的人摩肩接踵,圩場上的紅薯片堆積如山。街上滿是賣打糖的叫賣聲、打人參米的機器聲,還有那烤蛋卷的香味。人們在打人參米攤前面排隊,在烤蛋卷攤前排隊,在糧店前排隊,在肉站前排隊,在豆腐店前排隊……樂此不疲。
各地迎春的習俗都不一樣,萍鄉人作興做釀豆腐,把白豆腐用油炸成油豆腐,再把它們切好放在鍋里用鹽水煮一煮,塞進和了鹽的糯米粉。我們家鄉作興蒸年糕,有灰堿糕,有糖糕。做灰堿糕先要用一個竹籃墊些稻稈,把稻草灰放在上面,用開水泡,把濾出來的水調粘米粉,在攤好了布的蒸籠上蒸。蒸出來的糕顏色微黃、晶瑩剔透,就像米豆腐,煞是好看。糖糕是將糯米和紅糖揉好后放在蒸籠里蒸,壓得嚴嚴實實的,一般都用粽葉鋪在蒸籠底上,這樣蒸出來的就會有一種特殊的清香。做好后便會在親戚間互送,張郎送李郎,你送來,我送去,洋溢著濃濃的親情。
還要蒸糯米酒,把糯米洗凈放在木飯甄里蒸熟,用水沖涼,拌勻酒藥,然后用干凈的器皿裝著放入填了稻草的大木桶里,過一個多星期就會出來清凌凌、甜津津的米酒。正月里來了客人,泡上一碗,那是最好、最熱情的招待。除此之外,還需要做豆腐。把豆子浸泡十二小時后磨成豆漿,按比例放點石膏,變成豆腐腦后如果沒有豆腐箱便用大菜籃墊塊白布,把豆腐腦舀進去,用木鍋蓋蓋住,上面加東西壓緊便可以了。團年席上擺上一盤魚,下面墊上幾塊豆腐,表示“富富有余”。除夕晚上吃魚的上半,初一吃魚的下半,表示“年年有余”。
除夕的前夜,家長都會交代小孩:明天是年三十,不許亂說話,要說吉利話。年三十那天,家家戶戶得貼壽字,我家的任務年年都由我包了,因為我剪得又快又好。年三十下午祭祖,讓祖先的魂魄回家團年。擺桌椅板凳、放碗筷、擺菜的任務全由我完成,飯碗擺在右邊,筷子擺在左邊,以示生死之別。菜上齊了,放鞭炮,上香,隨著煙霧裊裊上升,仿佛祖先已陸續入席。燒紙,奠酒,晚輩拜三拜。祭完祖,把菜再熱一遍,開始團年,每人面前放一個蒸熟了的雞蛋,沒在家過年的也要放一套碗筷、一個雞蛋,然后由在家的代吃。
年初一,左鄰右舍開始互相拜年。果子分粗細兩種,粗果子指的是紅薯片(砂炒的不是油炸的)、花生,炒豆子。細果子指的是酥糖、寸金芝麻糖、麻球之類。細果子用分格果盤盛,而粗果子用碟子裝。粗果子是給家里人吃的;細果子是給客吃的,過了元宵家里人才能吃。
年初一開始,便有各種各樣的燈在玩。龍燈、獅燈在家家戶戶的廳堂里穿來穿去。耍燈的來了要封紅包、裝果子。小孩子就自己拿個芋頭,用幾根洗鍋刷把上的篾子插在芋頭上,糊上紅紙,上面插根蠟燭,下面插根筷子,點燃蠟燭舞來舞去,這也是燈。當然還有采蓮船、蛤蜊燈等。至于放鞭炮,我是膽小鬼,只敢看,不敢放。
少年不知愁滋味,只要熱鬧就快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