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初,一個閃光的名字——吳運鐸(1917年1月17日—1991年5月2日)為全國人民所關注與尊敬。1951年10月5日《人民日報》專題報道了他的英雄事跡,稱其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他是我黨的第一代工兵專家與功臣,1951年10月被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和全國總工會授予“特邀全國勞動模范”稱號。他也是我國第一代工人作家,1953年出版了轟動全國的自傳體小說《把一切獻給黨》。該書先后印刷700多萬冊,被譯成俄語、英語、烏克蘭語、蒙古語、朝鮮語、日語等多種語言,其深遠影響至今不絕。
他195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91年被授予“全國自強模范”稱號,2009年9月被命名為“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
苦難的童年:安源礦區煤窯的“挑腳”童工
吳運鐸1917年1月17日出生于武漢市漢陽鎮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兄弟姐妹共7個,家境貧寒,生活日苦一日。出于無奈,父親只得拖家帶口,流落到安源煤礦,在礦上謀到一個井口記賬小職員的差事,勉強糊口度日。全家住在“煤窯直井口旁的山腳下”。吳運鐸是在煤礦長大的。
后來,安源礦工在黨的領導下,成立了工人俱樂部,辦起了子弟學校。1927年在東區職工子弟學校讀四年級的吳運鐸,參加了礦上的兒童團,擔任宣傳員。他很愿意參加兒童團的活動,在俱樂部看節目、聽演講,“背著洋鼓洋號,到廣場上吹打”。他目睹了反動軍閥抓捕進步工人的場景。朱少連、黃敬源、楊士杰等烈士被殺害而壯烈犧牲的悲壯一幕,讓仇恨與怒火深深刻印在他幼小心靈里。他在回憶童年往事時說:“革命的疾風暴雨過去了,那血的記憶卻永遠不能在我幼小的心里抹去!”
由于國民黨反動派占領了安源煤礦,煤礦陷入半停產狀態,礦上濫印礦票,吳運鐸家里又欠了債,開始還可典當度日,后來就陷入了絕境,7個孩子嗷嗷待哺,食不果腹。
于是吳運鐸在12歲那年,像許多無路可走的人那樣,到了山里小煤窯當“挑腳”,即從小煤窯挑上煤,走一二十里山路,挑到車站。山路崎嶇不平,且坡大難行,吳運鐸每次一大早喝碗爛菜粥,挑著籮筐就急忙趕到煤窯。有時煤掉在山坡上,甚至空手而歸,一天的臭汗就白流了。特別是大雪天,寒風裹著煤灰,天昏地暗,苦不堪言。他回憶道:“我挑著籮筐,從早到晚,夾在人堆里走。身上穿一件破棉襖,攔腰栓一根草繩,赤腳穿著草鞋,腳被碎冰塊割成一道道血口子,走一步,身子不住亂顫,等趕到地方,煤也快丟光了。像這樣累得半死不活,一天也難挑滿一擔煤!”試想,一個12歲的小孩子,以稚嫩的雙肩,挑著百八十斤重的煤筐,餓著肚子,在山路、雪地里艱難行走,身晃腿顫,這是怎樣的苦難!又是多么悲慘的境況!筆者在讀到這些歷史資料時,忍不住垂淚!
挑腳的活實在干不下去了,聽說到礦上鍋爐房揀煤渣,可以賣錢,于是吳運鐸又和小伙伴們干起了這份受罪的營生。揀煤渣要等晚上9點以后,煤渣從鍋爐里倒出來,才能跑過去,尋找還沒燒完的煤渣將其揀到畚箕里。他們要搶著去翻煤灰。煤灰迷眼,煤渣燙手燙腳,手指上被燒出一個個水泡。特別是巡夜的警察像惡煞一樣狠毒,手拿鞭子,抽打揀煤渣的人,甚至把煤沒收。就是這樣,他們一直揀到天亮,挑著煤到大街上去賣……
吳運鐸的童年就是在煤礦的重重苦難中度過的?嚯y使他養成了堅強、剛毅的性格,更為重要的是,安源煤礦兒童團的歷練、俱樂部“先生”講的道理、罷工領袖的鮮血,使他有了革命思想和推翻舊世界的信念。這對他后來成為“把一切獻給黨”的人,起到了根基性的作用。
追求進步:投身工人抗日運動
在安源煤礦實在過不下去,為生活所迫,吳運鐸父親帶全家輾轉流落到湖北黃石礦區。1931年初,吳運鐸到煤礦工廠電機修理車間當學徒,受盡了工頭的刁難與欺凌。當學徒可不分白天與黑夜,不僅要干各種井上井下臟活、苦活,還要伺候好工頭與師傅。他們什么時候想喝茶,立馬就得把茶水遞過去。吳運鐸回憶:“學徒生活既無白天,也無黑夜……挨打受罵,鉆鍋爐,爬煤窯,拼死拼活干到月底,落得三塊錢,再給工棚管伙食的扣去伙食費,連剃頭都沒錢了!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吳運鐸從小就喜歡擺弄機器,在艱苦的學徒生活中,他的機電技術水平快步提升。特別是出徒之后,他更加如饑似渴地學習書本知識,工資除因食用而消耗外,都買了機電書籍,并虛心地向有學問的人求教。過去有時電機燒壞了,煤礦修不了,要送到漢口英國洋行修理,但吳運鐸卻能修理好。他得到了工友的贊許,也結束了只有洋人才能修理電機的歷史。這一技術本領對他日后在新四軍兵工廠工作,后來成為軍械專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與此同時,吳運鐸在煤礦共產黨組織的影響下閱讀進步書刊,在礦小學聽抗戰演講,參加各類抗日活動,在地下工作者張明(《新華日報》工作人員)的教育啟發下,逐漸成為黨在煤礦的工作骨干。在他身邊也聚集了一些傾向進步的工友,他的家里也成了愛國工人們的集會場所。為推動抗日救亡運動,他們租了兩間房子,辦起了“工人時事座談會”,墻壁上貼著抗日漫畫,組織煤礦青年讀報紙、談形勢,分析時事。還把報紙上每天的重要消息用大字抄下來,張貼在礦區要道口的木牌上,宣傳黨的抗日方針。此外,還在煤礦建立了我黨主辦的《新華日報》推銷站,每天按時給訂戶發送報紙,使黨的聲音得到了快速傳遞。
對于吳運鐸等人的革命行動,反動勢力將其視為眼中釘,千方百計阻撓、限制、威脅。但吳運鐸的斗爭意志堅強如鋼鐵,毫不退縮。他利用自己能寫善畫的特長,畫出不少抗日宣傳漫畫。1937年冬,為抗擊日寇發動的細菌戰,朱德總司令通電號召全國人民捐款,為八路軍戰士購置防毒面具。吳運鐸和工友積極響應。他在召開時事座談會的房間墻上掛一個竹筒,組織參加座談的礦工把捐的錢投于竹筒,并把錢匯集起來寄到《新華日報》轉給八路軍。吳運鐸在寄錢的同時,還以源華煤礦機電股的名義,給報社主筆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表達了煤礦工人支援抗日的堅定決心。信中講:“為響應朱、彭總司令通電,我們已募得國幣十元,今電郵匯上,請轉八路軍作為防毒之用。”并表示今后“每月交捐一次,不消滅敵人陰謀,我們絕不中止”。1938年4月13日《新華日報》刊登了這條消息,產生了社會影響。
1938年,吳運鐸參與組織了煤礦工人罷工活動。礦警隊出面鎮壓,打死打傷工人多名,但礦工團結一致,堅持斗爭到底。吳運鐸作為礦工的談判代表,毫不畏懼,據理力爭,罷工取得初步勝利!缎氯A日報》于1938年8月10日還為此刊發報道。
初心閃耀:把一切獻給黨
1938年秋天,21歲的吳運鐸響應黨關于到抗日前線去的號召,經安源煤礦黨組織介紹,到南昌新四軍辦事處參加了新四軍。新四軍總部的同志知道他是煤礦機電工人,懂機器,有技術,就把他分到軍司令部修械所。從此,吳運鐸開始了他的兵工事業的生涯。
1939年5月18日,吳運鐸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新四軍司令部修械班班長、淮南根據地子彈廠廠長、軍工部副部長、華中軍工處炮彈廠廠長。在惡劣艱苦的環境中,他帶著病傷,以簡陋的設備,主持或參與研制出了槍榴彈、發射架、平射炮,修復了大量軍械,制造了無數槍炮子彈,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立下了不朽功勛。他多次負傷,左手炸斷,右膝蓋炸裂,左眼失明,做過20多次手術,身上留有幾十處彈片沒有取出,但他身殘志堅,牢記使命,一生奮斗拼搏。
新中國成立后,吳運鐸歷任株洲兵工廠廠長、中南兵工局副局長、五機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為改革我軍裝備作出了重大貢獻。
吳運鐸的一生是把一切獻給黨的一生,他不愧為煤礦工人的杰出代表。他在中國革命史、中國煤礦工人運動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