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全國就業總量穩步增長,新增就業人數繼續增加。我國城鄉就業人員從2002年的73740萬人增加到2006年的76400萬人,年均增加 665萬人。城鎮就業增長持續高于全國,其就業人員占全國的比重從2002年的33.6%上升到2006年的37.1%.2003年至2006年,全國每年實現新增就業人數分別為859萬人、890萬人、970萬人和1184萬人,其中2006年新增就業人數首次突破1000萬人。2002年至2006 年,有2000多萬國有集體企業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其中有530多萬人是再就業的困難群體。
二是就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第二、第三產業就業人員比重繼續提高,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增加人數最多。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就業人員的比重由2002年的50.0比21.4比28.6轉變為2006年的42.6比25.2比32.2.
三是國有和集體單位就業人員繼續減少,非公有制經濟就業人員大幅增加。2006年末,城鎮國有和集體等公有制經濟單位就業人員7417萬人,比 2002年減少了1074萬人。2002年至2006年,城鎮非公有制經濟共吸納就業4387萬人,年均增加近1100萬人,超過了同期城鎮總的就業增加量。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不僅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更成為當前提高全社會就業率,緩解城鎮就業壓力,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的重要途徑。
四是城鎮單位就業人員止降回升。隨著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國有企業改革進入攻堅階段,我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從1996年起開始減少,到2002 年減少到10985萬人。2003年全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出現止降,2004年起開始回升,到2006年末,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已經回升到11713萬人。城鎮單位就業人員止降回升,表明我國在就業總量保持增加的同時,就業質量也已經有所提升。
五是失業率得到有效控制。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各項擴大就業政策的逐步落實,2002年至2006年城鎮登記失業率均保持在4.0%~4.3%的較低水平。在勞動力總量矛盾和結構性矛盾突出的情況下,失業率得到有效控制,保持了就業局勢的基本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