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變不離其宗
錢乃榮教授曾于2003年出版了《上海語言發展史》專著,他現在收集有30余本上海話著作,目前正在翻譯的一本書是英國傳教士艾約瑟在1853年出版的《上海口語語法》,該書是最早的中國方言語法書,書中對當時的上海話發音記錄十分準確。
錢乃榮教授在匯總各個時期的上海話著作的研究中,理清了上海話聲韻調的不斷歸并的全過程,上海話在上海開埠160多年來變化很大,但是當年滬語中的10個元音音位、22個輔音音位沒有一個改變,這說明上海話萬變不離其宗。
上海話作為松江話的一個分支,在700年前南宋時期就在黃浦江兩岸形成,開埠前發展緩慢,屬于小方言,遠不如吳語系中的蘇州話、寧波話影響大,當時在上海地區,松江話是最大的方言,后來經歷了開埠的大開放后,上海話很快成為一個大方言。
頻繁造新名詞
開埠100多年中,上海周邊城市的吳語和普通話的大量常用詞語都來自上海話。許多吳語的常用詞首先在上海話取其公約數,如上海話的“戶蕩、地方”,蘇州話的“場化”,在上海首先“地方”取勝,后來又擴散到別的城市中去。隨著新事物的不斷涌現,上海人最會見一樣就造一個新名詞,如:“馬路”、“洋房”、“自來水”、“雪花膏”、“橡皮筋”、“電燈泡”、“電車”、“公共汽車”、“圖書館”、“沙發”、“麥克風”、“課程”、“白蘭地”、“馬達”等,又通過上海的報刊和書刊、電影傳到全國各地,大量被國語普通話吸收。
流行語集散地
現在的上海青年還在不斷制造很多新詞語,比如“拗造型”、“發調頭”、“調頻道”、“搶跑道”、“套牢”就是先從上海發源,通過網絡的快速傳播風行全國,“上海已成為全國流行語的集散地!卞X乃榮教授說。
目前,錢乃榮教授正在編撰《上海話大詞典》以及研發“上海話輸入法”,就是希望讓上海話能夠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