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的夏季,筆者當時正在高坑礦團委工作,出于對寫作的愛好,每每在業余時間就伏案爬格子。當年我被評為萍礦工人報社優秀通訊員并有幸參加了報社組織的首屆優秀通訊員學習班。學習班人員有近30人,學習時間為一個月。說是學習也還兼有一點療養的性質,因為學習班地址就選在當時的萍礦工人療養院即現在的高雅休閑中心。
記得當時學習班帶隊老師為胡光瀾,他是既帶隊又講課,同時為我們講課的老師還有當時萍礦工人報社的張自旗、廖湘霆、潘一鳴等。課程開設有通訊、消息、報告文學等等。通過系統學習,我們的確是受益匪淺,不僅開闊了視野,學到了知識,又結識了朋友,真是一舉數得。
在學習班即將結束的時候,報社組織了一次有趣的令我終生難忘的攀登武功山活動。在一個烈日當頭的下午,全體學習班人員在療養所集中,一同乘客車前往目的地——武功山。我們一行是一路歡歌一路說笑,經過近兩個小時的行程終于到達了武功山底庵。
下得車來,胡光瀾老師便安排男女要如何搭配上山,因為學習班可以說是老、中、青三結合,30歲到40歲的有一部分,而更多的還是年輕人,好多都是20歲出頭。就這樣,一行幾十人開始了徒步攀登,過去又沒有什么石級,起步便是羊腸小道,年輕人自然走在了隊伍的前面,像高坑 電廠的黃杏娥、安源的唐恒、楊橋的張善清、青山礦的朱紹祥等人像樹上的小鳥,嘰嘰喳喳說著笑著;還有安源的馬茂蓉等人也不甘示弱,有說有笑,攪得隊伍喜氣洋洋,熱鬧至極。報社老師潘一鳴、 胡光瀾等,引導隊伍秩序井然、首尾相連,男女相互攙扶、相互鼓勵、相互幫助,不知不覺來到了武功山的中庵。
此刻已是夕陽西下,大家稍稍休息一下,有的在洗冷水臉、有的在喝山泉,相互談笑著。正在這時,從山上下來的幾伙人傳來信息:山上鋪位有限,上去了好幾撥人,你們還在此閑著,恐怕今天不能在山頂住宿了。怎么辦?胡光瀾老師急忙說:“林益萍、鄧和平,你們倆跑步追上去,趕緊到山頂去安排好吃、住的地方……”
說時遲,那時快,筆者與過去在總醫院工作的鄧和平從中庵徑直開始跑,一前一后,沿著崎嶇的陡峭山路一路向上跑。跑了約20分鐘,鄧和平講體力不支,感覺實在疲乏。我草草叮囑了幾句,背起桶袋,奮起直追,過去的山路既沒有石級,又光滑得很。我追完所有上山的人群時,山頂已開始下霧,我急忙租好幾間酒店(實際也就是草屋,一色通鋪、條件簡陋得很),安排好晚餐(葷菜只有一個肉,除了幾個蔬 菜還是蔬菜),才去把濕透的衣服換下,興高采烈地等待學習班人員的到來。
晚餐是十分有趣的,大伙一起三桌,站的站、坐的坐,好不熱鬧,雖然沒有山珍海味,但大伙吃得還是津津有味,有說有笑,忘記了疲勞。
第二天清晨,一陣吆喝聲將我從睡夢中驚醒,大伙各自忙碌起來,說是要去山頂觀日出。因為從來沒有體會觀日出的滋味,我便草草收拾,加入到觀日出隊伍當中。說著說著,只見霧靄中一輪紅日冉冉升起,隨著霧的不斷升降,紅日好似活蹦亂跳起來,一晃一晃,美不勝收。觀完日出,感覺高山草甸的空氣質量真是撩人心動,清新、逸爽。在大伙一片贊美中,胡光瀾老師安排一起合影留念,幾十人就自然組合,店老板拿著袁鵬的攝影機按下了快門,留下了這張永恒的紀念。吃罷早點,我們學習班一行又按原路折返。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大伙下山盡量相互攙扶、相互吆喝,相互照顧,其意融融。
時光如流水,一晃過去20個年頭。武功山的開發與時俱進,目前設立了武功山管理委員會,開通了纜車,配套開發了羊獅幕景區,同時開發了公路,萬龍山還開發出了溫泉……真可謂是武功山的開發前景令人欣慰。同時,武功山是繼萍鄉紅色旅游之后,又一條綠色旅游線路。我們翹首企盼:武功山的明天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