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從教37年的特級教師陳成龍老師告訴記者,他干了一輩子教育,“最遺憾和迷茫的”是“為什么自己心目中的尖子生走出校門后卻多無所作為”。
陳成龍老師為何會有這樣的感慨?面對記者提問,他解釋說,由于受傳統評價標準的影響,當老師的往往有這么一種思維定式:“在校學習好的學生,將來在社會上一定發 展得好;在校學習中等的學生,將來在社會上的發展也是中等;那些在校時學習差的學生,將來在社會上的發展也是差”。但事實卻往往跟老師開玩笑,讓老師的預測大跌眼鏡。面對這種預測與現實不相符的現實,如果是原先并不起眼,后來卻有成就的,老師自然為學生高興;如果原先在校時成績優秀,老師預測將來會發展得比較好或很好的學生,走出校門后卻表現平平,有的甚至走上邪路,老師的心里就會隱隱作痛,深為那些學生惋惜。
陳老師舉例,自己在一所普通中學任教時碰到了這樣一件事:該校一個高才生的高考成績名列全省前茅,許多高校爭著要這個考生。最后某名牌大學在錄取這名高才生的同時,按這所中學領導提出的特殊要求——搭配錄取了另一名考分較低的考生。但10多年后,這位被數所名校爭搶的學生卻表現平平,而搭配進入那所名牌大學的學生卻頗有成就。
陳成龍現在是福建省寧德市教師進修學院語文組組長。此前,他曾在小學、中學及電大任教30多年,榮獲“福建省先進教育工作者”等稱號,可謂“桃李滿天下”,還寫了專著《創造性語文教育》。但是,看到一些自己心目中的好學生,結果卻未必如老師預測的那樣有出息,陳老師覺得頗為遺憾!氨热,我教的一屆初中生中,有兩個學生在班上是學習尖子。一個后來雖然考上大學,但因偷竊被退學;另一個在工作中因經濟問題至今不知去向!边@種“高開低走”的事實,讓老師很難接受,但又不得不接受。
陳老師反思說,正因為我看到一些尖子生“高開低走”、“泯然眾人”,也看到了許多中等生、“差生”后來居上,所以現在我對“學生個個都可以成才”的觀念、對人才多規格的理念,很理解,很信奉。其實,學生的才能是多樣的,有的擅長這一點,有的擅長那一方面,只要教師能引導學生發現自身的長處,發展自己的長處,就可以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就可以做出一番成就。切不可以偏概全,錯誤評價一個學生,扼殺人才。一個人的成長過程是漫長的,它是一場馬拉松賽跑,而不是一場百米賽跑,切不可以某一短程比賽的成績來斷定競賽的結果。
陳老師認為,要有效防止學習尖子生“高開低走”,還要加強思想道德的教育。有一個比喻說,人的各種知識就像木桶,桶邊的木板有長短,要有效增大桶的容積,就要增長桶邊,特別是最短的那塊板。但是,人們往往忽略了桶底——一個人的道德水準。桶邊再長,如果沒有了桶底,這個桶就無法裝東西。因此,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整好“桶底”,這樣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出現學生“高分數低發展”的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