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財政部、國家發改委下發通知,義務教育階段借讀費2009年起取消;2月3日,重慶市法制辦專門召開新聞發布會,重慶將執行這一政策,從本學期開始取消義務教育階段“借讀費”。
“借讀費”會否換著“馬甲”來忽悠著家長?昨天是中小學報到第一天,果然有部分學校還是設立其他名目費用,來抬高非轄區戶籍學生的入學門檻!安唤徊恍,交了不服氣!奔议L們紛紛致電投訴。
家長需自愿“捐資助學”
九龍坡建設二小兩位家長同時反映,學校要收取750元的“捐資助學費”。
其中一位家長說,他老家在重慶,也在重慶買了房子,但孩子和自己的戶口都在外地。孩子在建設二小上小學,按理說應是借讀,上學期也是交的750元“借讀費”!奥犝f‘借讀費’取消還很高興,結果還是要交!边@位家長說,昨天上午交的還不是“借讀費”,而是什么票據都沒有的“捐資助學費”。
孩子在沙坪壩楊公橋小學上學的張先生,也反映到類似的問題,750元的“借讀費”,這學期也成了“捐資助學費”。
“我也捐了500元,孩子才報到名!焙⒆釉谏硡^嘉陵廠子弟學校的借讀的一位家長稱,自己從外省來此打工,每月收入一千多元。“我們生計都成困難,怎么可能自愿去捐500元錢?”這位家長說認為“借讀費”只是換了個名稱而已,感覺受騙了。
“我們不收‘借讀費’,家長交的是‘捐資助學費’!苯ㄔO二小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捐資助學費是家長自愿的,也是政策允許的。
打折收“捐資助學費”
以前每學期交的借讀費,學,F在要求一次性交后面幾年的“捐資助學費”,并且一次交清可享受五折優惠。孩子在南岸區金山路小學上學的一位家長感到很為難。
“以前孩子按每學期交借讀費,昨天開學,學校提出交今后幾年的‘捐資助學費’,現在交優惠,本應五年交7500元,現在只交3750元!边@位家長說,自己是進城農民工,在南岸區府附近打工,不知道能干到哪一天!澳奶毂晦o退了,就可能回老家去上學!
昨日上午11點20分,記者走進金山路小學時,學校過道、操場外還聚集著一些家長討論這個“誘人”的捐資助學“折扣”。
該小學負責人稱,學校這學期不收取任何借讀費和捐資助學費。現在交的是下學期開始的費用,借讀是短期的,可能就一學期、兩學期,如果符合這個條件可不收費,但需要家長的相關務工證明,學籍也是暫時的;如果戶籍不在該地,要長期在這里上學,比如要上五年、六年,這就不屬于借讀,帶有“擇校”的性質,就需要交“捐資助學費”。
期末成績差助學費高
借讀費不僅換了馬甲,有的學校還將新的“捐資助學費”與學生上學期的期末分數掛鉤。孩子在石盤小學上學的一家長反映,上學期只交了400元的借讀費,昨天去報到,被要求交800元的“捐資助學費”,比上學期高出一倍。學校的理由是:孩子上學期末有一科考試成績很差。
這位家長稱,接受義務教育是公民的權利,這種將分數與捐資助學費掛鉤實在不合理。
學校:無力承擔借讀生費用
昨日,記者采訪了建設二小和金山路小學的兩位學校負責人。兩位負責人都表示,國家取消借讀費是很好的政策,減輕家長的負擔,作為學校也很擁護。
建設二小負責人說,義務教育按戶籍所在地下撥學生教育人頭費,比如建設二小的學生中,有1/3學生是非轄區戶籍學生,這部分學生教育部門是不撥錢的,如果不收取借讀費或“捐資助學費”,學校將無力承擔這1/3學生的費用。
“我們也希望能出臺相關的配套政策!边@位負責人說,比如取消之后“借讀費”后,今后對戶籍不在轄區的學生是否收取,具備哪些條件的學生不收費,收取這部分學生后,教育經費是否由國家補助等,都沒有明確的說法。
南岸金山路小學負責人說,如國家沒有配套政策,可能導致以下結果——學?赡芫苁铡敖枳x生”,要么收取“捐資助學費”。不能將學生拒之門外,只有收“捐資助學費”來保障學校正常的運轉。
日前,市教委總會計師鄧睿表示,此前我市很多學校以借讀費名義向學生收取的高額費用,實質為擇校費、捐資助學費。他表示,小學和初中學生要堅持就近劃片入學,家長要為子女擇校只能去民辦學校,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不能收取借讀費,也不準招收擇校生。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在國家規定收費之外進行收費均屬亂收費,市教委將會同有關部門對此進行規范。 (何英 湯寒鋒)
記者手記:好政策為何遇尷尬
本是減輕家長負擔的惠民舉措,但在執行中,卻遭遇執行尷尬,換個馬甲成了“捐資助學費”。
“孩子在城里上個學實在太不容易了!庇浾卟稍L的幾位家長,他們或是進城農民工,或在重慶做生意,一位家長的話讓人辛酸,打工生涯可能一年或兩年,運氣好可能時間長點,孩子上學也像他們打工一樣,四處打游擊。
無論是“借讀費”還是“捐資助學費”,均是戶籍管理和教育資源不公平而引發的。用中國社會科學院一位專家的話來說,取消借讀費是消除身份和地域歧視的舉措,而現實是,沒有后續配套政策的支撐,消除歧視的同時,家長付出的金錢沒有減少,反倒感覺被忽悠了。
學校收“捐資助學費”似乎也沒有錯,上面不撥錢,教學要正常運轉,成本費用不能單單靠學校補貼。
我們在出臺這個政策前,能否將一些可能帶來的后果有充分的考慮,比如,家長憑借哪些證明,可享受免費“借讀”;哪些費用是家長必須交納的,即使要交錢,也得讓家長交個明白。同時管理部門也不能把所有問題往學校身上推,以減輕“家校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