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個月以來,“成都大水、北京見湖,武漢看海!”進入汛期,從南到北的成都、南京、北京等國內許多城市都出現了大水淹城的新聞。汛期,城市排水管網的建設標準與質量,成為時下公眾關注的話題。
城市規模增速過快,加大內澇風險
“年年暴雨年年澇”,武漢今年的洪澇,公眾將矛頭指向5000多處在建工地。施工工地太多,有的把泥漿、渣土未經處理直接倒入排水管網,引發“腸梗阻”。同時,部分工地野蠻施工,導致部分管網破裂,排水不暢。很多工地由于施工原因,形成天然水坑,暴雨到來,積水則是必然。
據了解,武漢城市排水標準為“一年一遇”,即24小時內累計雨量100毫米,或小時降雨強度34.5毫米。6月18日凌晨1時開始到晚上7時,武漢當日降水量就達193毫米,每年汛期都會遭遇七八次城區漬水。出現這些情況,說明武漢作為中部特大城市,城市地下排水管道規劃跟城市發展規模實在不相匹配。
為解決城市內澇問題,2010年12月底,歷時近四年的城排泵站改造工程全面完工,抽排能力提高了1.5倍?墒,6月18日武漢76處嚴重漬水,卻是改造前暴雨時節30余處的2.5倍。
據武漢市水務部門數據顯示,2006年~2010年5年間,該市平均降水量分別為872.5mm、1059.3mm、1151.0mm、1110.4mm、1494.8mm,除2009年比2008年降水量略有下降外,其他年份降水量都逐年上升,2010年較2006年降水量增長71.3%。
有氣象學家指出,城市內澇并不能完全歸咎于城市排水系統的落后。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城市“熱島效應”加劇,城區降雨量在逐年猛增。武漢五十年來,有近百個湖泊消失,蓄洪能力大幅下降。城市規模擴大和城市熱島效應加強,加大了城市內澇風險。雖然市政不斷擴大管網建設,也趕不上每年降雨量的不斷增長。
暴雨考驗政府應急能力
武漢地處長江與漢江交匯處,有大小湖泊170個,有“百湖之城”的美譽。武漢既受到長江高水位的威脅,又有暴雨內澇之憂,城市積水問題多年來無法消解。市民普遍反映,政府處理類似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亟需完善。
“暴雨來臨之前,我沒有接收到任何關于強降水的預報,即時路況信息也沒有!笔忻駞窍壬f:“當我開車途經唐家墩涵洞時,路邊也沒個警示牌,告知我水深。不少司機冒著試一試的心態,最后都在水里熄火了。最后我把車扔在路邊,步行回家的!庇惺忻裰赋觯诤樗戎卮鬄碾y事故發生前,政府應該向市民普及安全常識。
武漢最繁華地段的武廣商圈受災嚴重,暴雨導致漬水過膝,多家商鋪被淹,損失慘重。水位最高時,逼近武漢廣場最高一級臺階。武漢廣場大門與地下通道間,商場物業人員搭起臨時木板橋,供行人通過。保安反映:“我們準備好了沙袋,水再漲,我們立即筑起‘攔水壩’。”
6月24日,當武漢再次遭遇大雨,天河機場起降航班受到影響,近半數航班推遲起飛,最長延誤達4小時,候機廳滯留旅客愈千人。不少旅客反映,天災導致航班延誤不止一次,為什么沒有一套合理的安置、轉移旅客的應急預案,航空公司的應急處理方式顯得消極、被動。
菜籃子是市民最關心的問題,暴雨過后農副產品價格走高,據湖北省物價局數據顯示,6月24日監測到的十種蔬菜,同比上漲31.6%,豬肉與去年同期相比,平均漲幅高達58.08%。與歷次水災過后一樣,記者沒看到物價管理部門采取平抑物價的措施。
相關專家指出,政府應加強災害消息實時預報,給市民提供相應的幫助,保障居民正常的生活需求。
他山之石值得借鑒
隨著全球日趨變暖,災害性天氣越來越頻繁,要運用綜合措施,維護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
夏季多臺風、多暴雨的鄰國日本,曾經也飽受水患困擾。2004年,水災造成財產損失高達93億美元,近年來卻未見城市漬水。資料顯示,日本防治水災采取軟硬件齊抓。
在硬件方面,東京將城市排水標準定為“五~十年一遇”。日本首都圈外圍修建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地下河道,長6.3公里、深60米,可將地面水流引入大海,而不影響地面市政規劃。
軟件方面,采取災前預警機制、災害發生時的迅速反應機制以及災后的救災、重建機制。比如,日本氣象廳一旦預測到每小時超過30毫米的降雨就會發布大雨注意預報,超過50毫米則發布大雨預報。此外,還發布預測1~6小時后降水短期預報。如預測到多年不遇的強降雨,氣象廳還發布創紀錄的短期大雨情報。這些信息通過廣播、電視、手機和互聯網等渠道,及時傳遞給各級防災機構和民眾,指示居民及時避難。
若預測到大雨可能引發災害或災害已經發生,地方各部門將立即開始行動:防汛部門負責確認泥石流危險地段等情況,道路部門判斷是否要進行交通管制。若預測到可能出現導致較大損失的災害,這些部門就聯合起來成立災害對策總部,統一調度包括自衛隊在內的人員和相關物資,發布避難通知,還在災后重建工作中起核心作用。
法國巴黎下水道排水系統也極其完善,其深50米、總長2300公里、約2.6萬個窨井蓋、6000多個地下蓄水池、1300多名專業維護工,規模遠超巴黎地鐵。
德國則重視提高公民水災預防意識,在中小學開展災害預防教育課程。同時,建立洪水預警四級制,向公眾宣傳應對不同等級水災的措施,提高公眾應對災害的能力。
很多國家面對自然災害導致航班延誤,積極應對,分發電話卡或者改簽,有的提供食宿,像歐洲、美國航班延誤之后,旅客能夠在辦公室或家里得到航班延誤的信息。
【 相關鏈接 】
7月1日以來,我國部分地區先后出現2次大范圍的較強降雨過程,導致河北、內蒙古、吉林、黑龍江、江蘇、山東、湖北、四川、貴州、西藏、青海、新疆等20省(自治區、直轄市)105個市(自治州)314個縣(市、區)和新疆兵團部分團場遭受洪澇、滑坡、泥石流和風雹等災害。
據國家減災委辦公室統計,7月1日以來的暴雨洪澇風雹災害造成754.5萬人受災,49人因災死亡,21人失蹤,30.7萬人緊急轉移安置,直接經濟損失63.9億元。
據介紹,今年上半年,各類自然災害造成全國2.9億人次受災,449人死亡,100人失蹤,296.4萬人次緊急轉移安置;直接經濟損失1420.3億元。
上半年,我國氣候復雜多變,極端天氣事件時有發生。去年10月~今年2月,華北大部、黃淮及江淮北部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5~8成;1~5月,長江中下游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五省降水量為近60年來同期最少;6月長江中下游地區區域平均降水量創50年來歷史同期最大值。受短時強降雨影響,6月,北京、武漢、長沙等大城市一度遭受嚴重內澇,交通大范圍受阻,群眾生產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