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儲蓄率位居前列的國家之一,中國的儲蓄率超過50%,這被普遍認為是導致國內消費動力不足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在當前,中國面臨國際金融危機和調整經濟結構的雙重挑戰,提振內需、擴大消費已成為促進經濟轉型的重要手段。專家認為,應當逐步降低當前過高的儲蓄率,優化消費金融環境,努力提高居民生活保障,讓他們敢于消費、主動消費,從而加速中國經濟走出低谷,推動經濟轉型。
儲蓄率長期位居世界前列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此前公布數據顯示,中國的國民儲蓄率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90年代初居民儲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5%以上,到2005年中國儲蓄率更是高達51%,而全球平均儲蓄率僅為19.7%。2009年我國居民儲蓄余額已經突破了18萬億元,儲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人均儲蓄超過1萬元。
中國證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中國經濟中儲蓄和投資結構已嚴重失衡。以國家統計局的數字進行分析,中國的儲蓄率高達52%,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
對于中國長期保持高儲蓄率的原因,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對本報記者分析:第一,儲蓄跟文化有關系。亞洲人有節儉的習慣,亞洲國家的儲蓄率都明顯高于西方國家;第二,我們的社會保障體系還不是很完善。很多人儲蓄的目的是為了應對未來不時之需,比如用來解決失業、醫療等方面的問題;第三,我國的消費金融不夠發達。在當前情況下,我們目前可能要攢二三十年才能買得起一套房子,如果消費金融很發達,可能就不需要儲蓄,而是用信貸的方式來完成這個消費,這樣就可以降低我們的儲蓄率;第四,國內的消費有一些被低估了。因為目前有很多服務類的消費不在我們統計范圍之內,或者很難精確的統計,比如像租房子的開支也是重要消費內容,但目前卻很難在稅控范圍之內。
過度儲蓄阻礙經濟增長
與儲蓄率居高不下相反的是,中國居民的消費意愿卻在減弱。2011年初,央行公布的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高達85.8%的城鎮居民傾向于儲蓄,只有14.2%的居民傾向于更多消費,這是1999年進行問卷調查以來的最低值。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認為,長時期存在的過度儲蓄和消費不足這種不平衡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阻礙,保持GDP的持續平穩增長,缺乏內在動力,就是最終需求不足。
“過高的儲蓄率對企業的發展是不利的!痹鴦傉J為,儲蓄率過高可能導致消費不足,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短期內任何的生產最終是要面對消費的,不管投資再多,在形成生產能力之后,都需要產生效益,也就是說你的產品要賣得出去,要有人買你的東西才能維持生產。所以儲蓄率過高肯定是不行的,這樣的話消費不夠,不足以消化產能,企業的利潤恐怕就很難保障。
但是,這也并不表示一個國家的儲蓄率越低就越好。曾剛表示,儲蓄率過低可能會導致消費過度的膨脹,這種消費也是不可持續的,它會產生一些虛假的繁榮。尤其是像美國,儲蓄率很低,但是消費卻很高,超過自身借貸能力,資金又沒有相應來源,就會形成一些信貸的膨脹。美國次貸危機的產生就和這個有一定關系,所以儲蓄過高和過低都是不好的。
降低儲蓄率至合理水平
“所以,我們應當降低儲蓄率,保持儲蓄在合理、適度的水平。”曾剛表示,我們不能簡單參照美國的標準,而是要找一個適合我們自己國情的標準,進行適度調整,這樣可以使我們的總需求結構變得更加優化。為此我們要更加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包括醫療、失業救濟等一系列的保障,使人們未來的不確定性降低。此外,要適度發展消費信貸,優化消費的環境和消費金融的環境,這樣才有利于我們降低儲蓄率,優化經濟結構。
除降低居民儲蓄外,瑞銀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認為,還應該通過以下措施來降低企業和政府儲蓄率。第一,降低并消除能源及其他資源、土地和資金等生產要素的價格扭曲,提高環保收費;第二,通過加大政府在社保、醫療衛生和教育領域的支出,擴大國企分紅比例,加大對居民的收入再分配,將部分國企股份注入社;穑坏谌,發展金融機構,更好地為中小企業服務,進一步發展資本市場,幫助企業更好地在資本市場進行融資;第四,對稅收和公共財政體系進行改革,將地方政府的工作重點從投資和土地出讓轉變到提供公共服務上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