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根據國務院部署,各省級政府今年須第一次全面公開省本級“三公”經費。但時至今日,仍有近半省份“猶抱琵琶半遮面”。而且,即使是已經公開的省份,大多也只給出一個粗略的數字,公布“三公”經費的監督作用大大衰減。
那么,既然“三公”經費公開的門已經打開了一條縫,為什么很少有地方愿意把門開得再大一點?從這條縫里,我們究竟又能看到些什么呢?
據粗略統計,已經有16個省公布了省級“三公”經費總額。這些省份的2013年“三公”預算大多少于去年同期,相加共約115億元。
但是,除了新疆列出了各類編制人員、各類公車數量等信息,各地公開內容大多只有聊聊數語、或者一張簡單的表格,列出因公出國費、公務接待費、公務用車費三大項的經費總數。
此外,只有北京、四川等少數省份公布了“三公”預算同上年的增減情況。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姜洪:從公眾的角度來說,還是不令人滿意的,目前公布的幾個大數字實際上起不到監督的作用。如果省一級不能有效地通過公開達到抑制“三公”消費的目的,這個公開就很可能在基層流于形式。
還有一些地方仍在觀望。青海、云南等十多個省份有的仍然只字未提,有的僅公布了部分省級部門的“三公”經費、有的則只公布了2012年三公經費的支出信息。
有專家認為,一些省份從未公開過“三公”經費,對于這樣的敏感數字,存在等一等、看一看的心態。
實際上,即使已公布的“三公”經費非常粗略,仍能看出一些問題。比如,最新于8月9日公布2013“三公”預算的安徽省,總額僅7632.3萬元,相比于北京的11億,只是一個零頭。而即使經濟不如安徽發達的河南,公布經費也有8.8億,幾乎是安徽的十倍。是安徽公費支出少得出奇,還是公開的數字各有各的門道?只是把數字擺給大家,卻不解釋數字背后的具體含意,公眾對于公費支出仍舊一頭霧水。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王錫鋅認為,目前,“三公”經費公開的做法和標準缺乏規范。也就是說,說了讓公開,但沒說怎么公開,這就給了各地閃轉騰挪的空間。
在政府預算中,三公經費到底體現在哪里?記者昨天采訪了內地“申請預算公開第一人”、公共預算專家吳君亮。
吳君亮:部門開支里分兩塊,一塊是基本支出,人員工資、維持機關正常運行的費用,這些基本支出里有一部分就屬于“三公”支出的類、款的。另外一部分就是項目開支,這里也可能有對應的“三公”開支。我們現在就有點懷疑,有些部門只公開基本支出里的“三公”開支,而沒有公開項目支出里的,或者只公開了一部分。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馬國賢也補充說,因為每個部門都有很多事業單位,這些事業單位的“三公”經費是否也計算在內,同樣缺乏標準。
對此,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在接受采訪時說,如果明年《預算法》還沒有修改完成,財政部應該發一個規定,對于各地怎樣公開、什么時候公開、公開到什么程度作出明示,否則就會亂了套。
對于這個公開的標準,吳君亮建議:
吳君亮:第一點,要對應預算里的科目,把預算中和“三公”開支關聯的類、款全部理出來,做明確的規定和要求;第二點,要強調,如果項目開支里也涉及“三公”開支的,也要理出來,歸并到“三公”開支總的公開內容里。
多位專家也都提到,問責機制的缺乏,導致公開力度欠缺。這是政府信息公開中存在的普遍問題,但由于省級政府“三公”經費的公開程度不夠,使得這一問題更加凸顯。
對于社會的上述質疑和建議,主管部門是怎樣的態度呢?記者昨天也采訪了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
劉尚希認為,各地的發展情況不同,所以大家關注省級“三公”經費時,相對于橫向的比較,更應關注公布的細致程度。
劉尚希:公布的目的不是簡單的進行比較,而是讓老百姓更好的監督政府“三公”經費的使用,盡可能少花錢,多辦事。我覺得從社會的層面來講,應該更多的關注各個地方公布的細不細,數據細不細、說明細不細。
而對于統一公布標準的問題,劉尚希認為,因為各地認識水平、管理能力不同,所以公布的方式、方法不應一刀切,但是,統計的口徑應該加以統一。
劉尚希:“三公”經費應該有一個大體的口徑,應當可以在全國統一。這樣便于大家明確應該公布到什么范圍。再就是一些費用的標準,需要結合各地的實際情況,有的地方物價水平高、有的低,標準就會不一樣。
而對于吳君亮提到的,項目經費中的“三公”經費如何處理,劉尚希表示,對于“三公”經費的界定,的確有待進一步明確。
劉尚希:“三公”經費是單獨形成的一個概念,與項目經費是連在一起的。它不是一個在預算政府收支范本上科學分類的概念,這是按社會的要求形成的概念和口徑。說起來泛泛的講很好講,但是具體操作的時候,什么叫“三公”經費、怎么定義,還是需要一些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