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為,江南的秀色是由雨滋潤出來的,要不,雨中的麻石怎會這么美呢?
初春天氣,細雨霏霏。雨落在山上,山中嵐霧籠罩,山巒時隱時現,如朝云暮雨的神女峰,不知珍藏了多少隱秘;雨飄在平展展的田野里,田里長了綠茵茵的草,地里開滿了金色的油菜花;掉在小溪里、池塘里,小溪就潺潺唱著歌,魚兒在池塘里掀起一朵朵小浪花;澆在小街上,小街被清洗得干干凈凈;撒在人家的屋蟾下,臺階上便長出—層滑膩膩的青苔。雨總這樣不緊不慢下著,小街人也不緊不慢生活著,不知不覺中,麻石小街已濃綠—片、秀色可餐了。
風雨的催送,使麻石這條小街有了歷史的滄桑感。去吳楚橋頭看吧,這“吳楚橋”三個篆字會告訴你這兒存在了3000余年歷史。去老街觀光吧,狹窄的小巷,古舊的夯士墻使人認識到它的古老;斑駁的粉壁下,露出一層層改換門庭的墨痕,從各種不同墨跡中,自然會讀出歷史的輝煌與辛酸。如果你對歷史感興趣,不妨去龍王廟看看,因為這里曾演出了萍鄉歷史上的兩部大戲,一部是萍瀏醴丙午起義,它是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第一聲吶喊,不信,你去大廳聽聽,磚縫里斷了的梭鏢還能傳出義憤填膺的喊“殺”聲,還能聽見激楚動人的吟詩聲:“半壁東南三楚雄,劉郎死去霸圖空。尚余遺業艱難甚,誰與斯人慷慨同!塞上秋風悲戰馬,神州落日泣哀鴻。幾時痛飲黃龍酒,橫攬江流一奠公。 (孫中山《晚劉道—》)”另一部則是中國爆竹祖師爺李畋的故事,他就曾居住在龍王廟側,他為麻石人贏得了無上光榮。當然,你也盡可去欣賞麻石人的現代生活:漂亮的農家小樓,琳瑯滿目的商品,往來穿俊的摩托、汽車,唱著歌、牽著手的小學生……
風雨的催送,更急壞了—批有危機意識的有識之士,他們怕萍濟醴起義舊址和李畋故居會在風雨侵蝕下毀滅,自覺擔當了搶救文物的使命。張昌招老人是搶救文物的發起人,他與謝昌鳳、鄧精梅、陳明桃、陳道友、柳材斌、柳曉東各自出資500元;在他們的倡導下,各界人士紛紛捐款。于是他們從私人手上購買了舊址進行修繕,恢復了李畋故居,并雕版制作了爆竹制造工藝全過程的26塊板,以弘揚民間工藝,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由于他們的及時搶救,使我市兩個重要文物免于了毀滅性災難。
風雨更潤澤了麻石人的品格。麻石人說話柔和、民風質樸、熱情好客。聽當地人講,麻石街跨上粟、瀏陽、醴陵三縣(市),彼此沒有嚴格界限,大家都相安無事。這里流傳著許許多多感人故事,例如兩地人民共修水泥路、江西學校方便60余名湖南小學生讀書、兩地群眾積極援手受傷村民……在我們采訪當中,當地群眾帶我們參觀、拿資料給我們,張昌招更是自始至終陪同,其熱情著實令人感動。
春雨唱著歌,我們飽覽了麻石秀色,賞夠了麻石風情,更被麻石人濃濃的鄉情滋潤到了心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