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出版的《學習時報》刊登文章稱,中國將重點在涉及行政執法監督、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緊密聯系知識分子、專業技術性強的政府工作部門領導班子中選配民主黨派成員、無黨派人士擔任領導職務。符合條件的可以擔任正職。
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任命致公黨中央副主席萬鋼為國家科技部部長的消息傳開后,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這是自1972年10月傅作義離任水利部部長后,時隔35年首次任命非中共人士出任國家部委正職,其深遠影響及重大意義自不待言。
文章說,舉薦民主黨派成員、無黨派人士擔任國家和政府領導職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一項重要制度安排。早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各抗日根據地就實行“三三制”民主政權。
建國之初,根據毛澤東人民民主專政理論,建立了工人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廣泛團結各民主階級的統一戰線性質的國家政權,一大批民主黨派成員和無黨派人士擔任中央和各級人民政府的領導職務。在6位國家副主席中,非中共人士有3位;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56位委員中,非中共人士有26位;政務院4位副總理中,非中共人士有兩位;在政務院所轄34個部、委、署、行中,有非中共人士14人任正職,體現了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政權的開放性和民主性,促進了全國人民的大團結,增強了中國共產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以后由于種種原因,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左”的錯誤發展到極端,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合作遭到嚴重損害。從1975年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起,國務院各部委中,已沒有民主黨派成員和無黨派人士出任正、副部長職務。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鄧小平新時期統一戰線理論指引下,中共中央撥亂反正,糾正了“左”的錯誤,舉薦民主黨派成員、無黨派人士擔任國家和政府領導職務的工作又提上日程,政策上逐步完善,呈現出新的面貌。截止2004年底,非中共人士共有3.2萬多人在各級政府和司法機關擔任縣處以上領導職務,其中有19人擔任最高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國務院有關部委領導職務;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中,有非中共人士27人擔任領導職務;全國397個市、區人民政府中,有非中共人士354人擔任領導職務。
與建國初期相比,新時期非中共人士參加國家政權有三個鮮明特點:一是多層面安排。建國初期注重高層次安排,現在縣以上各級政府都有安排;二是安排人數多,大大超過建國初期;三是有職有權。對非中共人士擇優選拔,任職后,各項政策保證他們能夠獨當一面地開展工作,充分履行職權。安排工作不足之處有兩點:一是“副職現象”,非中共人士基本都是安排副職;二是“文教衛”現象,非中共人士主要在文教衛部門擔任領導職務。
2005年《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設的意見》進一步完善了舉薦民主黨派成員、無黨派人士擔任國家和政府領導職務的政策,強調重點在涉及行政執法監督、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緊密聯系知識分子、專業技術性強的政府工作部門領導班子中選配民主黨派成員、無黨派人士擔任領導職務。符合條件的可以擔任正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