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務部周二提出的應對豬肉漲價的諸多措施中有一條引起了人們的特別關注,那就是準備動用“國家儲備肉”來平抑短期內的價格上漲。許多人對什么是“國家儲備肉”感到困惑,聽說過有國家儲備糧、國家儲備煤、國家儲備石油,甚至有國家儲備土地,但是很少有人聽說過有“國家儲備肉”。
儲備肉放在哪里,又是如何儲備的呢?按常理儲備糧食、煤炭必須有倉庫,儲備豬肉估計就得建立肉庫,把大批豬肉冷凍庫存。但是,問題隨之而來,豬肉不像糧食煤炭經得起放,庫存一年半載就不好吃了,這些問題是如何解決的呢?
事實上,中國自上世紀70年代起就建立了初具雛形的國家儲備肉制度,只不過在當時這一制度相對還不完善而且它與普通人的生活聯系并不密切,因此很少受到關注。
當時的國家儲備肉制度主要有兩種類型的儲備:一是生豬儲備,一是鮮肉儲備。前者主要由國營養殖場負責經營管理,后者則是在主要城市建立冷藏庫,用低溫冷凍的方法儲備大量鮮肉。這里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生豬儲備還是冷凍鮮肉儲備都是動態儲備,隨時都有新鮮的儲備進來同時也隨時都有到期或過期的儲備出去。尤其是新鮮豬肉經過一段時間冷藏之后已經無法繼續保鮮必須拿到市場上銷售或處理掉。
儲備肉的主要特點是旺儲淡銷,起到調控市場的作用。當出現“賣豬難”時,不論有無銷路,必須積極收購;而當市場貨源豐富,肉價偏低時,又不能輕易出庫,以避免價格進一步降低。因此,儲備肉中超過規定期限仍未出庫的情況時有發生,造成了浪費。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經濟發展十分迅速物質供應也逐漸豐裕起來,尤其是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度以后,農民生產積極性得到很大提高,生豬供應一直在穩步增長。到2004年中國人均豬肉年擁有量已經達到50公斤,超過了歐洲30公斤的水平。因此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國家儲備肉制度都沒有“大顯身手”的機會。
眾所周知,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國內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許多商品價格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上漲,豬肉當然也不例外。在這樣的背景下,1996年12月9日,當時國家經貿委下屬國內貿易部發布了《國家儲備肉操作管理辦法》,國家儲備肉制度正式形成。建立這一制度的目的是支持生豬生產,穩定肉食市場,平抑物價。
2004年,國內豬肉價格再次出現上漲,部分地區豬肉價格甚至達到了20多年來最高點。為了穩定價格緩解豬肉漲價對國民生活的沖擊,商務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15個部委局聯合發布通知,提出了建立全國生活必需品市場供應的應急預案,要求對豬肉等六類生活必需品建立國家儲備制度,其中,食鹽、糧食、食用油、食糖、肉類、茶正式列為人們生活必需品。同年9月,商務部制定的《中央儲備肉管理辦法》上報國務院。根據該辦法,商務部將在各地擇優選擇城市或企業,作為中央儲備肉代儲企業、儲存庫、活畜儲備基地和加工企業,進入中央儲備肉網絡。有了這個網絡,商務部可以根據各地市場異常波動的程度及級次,快速反應,及時調控。
2004年底,六類生活必須品國家儲備制度開始運行,豬肉儲備是其中之一。與70年代的國家儲備肉制度相比,新的中央儲備肉制度無論在管理模式還運作方式上都有了很大進步,新的中央儲備肉制度實際上是一個遍布主要城市的無形網絡,各個地方上的代儲企業、儲存庫、活畜儲備基地和加工企業都是這個網絡的結點。而且在運作方式上,新的中央儲備肉制度更加市場化,活畜儲備根據市場情況隨時調整,臨近到期的冷凍肉也會隨時推向市場,這樣在減少浪費的同時也減輕了政府的財政負擔。因此,即使無意中買到了“儲備肉”消費者也可以放心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