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挖掘企業發展潛力,發揮職工的最大效能,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近年來,高坑礦的做法是,通過利用合理的工資分配杠桿來撬動企業發展潛力,進一步調動職工的生產積極性,實現企業又好又快發展。
高坑礦曾被稱為“江南第一大礦”。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高坑礦年原煤產量最高達153萬噸。然而,由于礦井開采歷史悠久,資源日趨枯竭,企業包袱越背越重,產量也逐年下降,使企業一度虧損嚴重。2001年,高坑礦在集團公司率先實行破產重組。然而,破產后人員多、工效低、職工收入低,并沒有使企業徹底擺脫困境。為徹底改變這一狀況,2004年,高坑礦黨政領導班子審時度勢,采取多種行之有效的措施,重點是從改革勞動用工管理制度入手,通過調整職工工資單價,改革分配管理制度,把提高職工收入向井下一線傾斜。2004年3月,高坑礦正式下文制定《高坑礦內部工資分配辦法》。該“辦法”規定各單位按產量完成情況進行結算,正式開始在承包結算總額內實行以量(以崗)計分,按分值分配的動態管理工資分配方式,采、掘、修生產單位實行管理人員、輔助人員、生產人員(含班組長)按結算工資總額及測算提取比例,分三大塊進行分配。礦上給予采掘區實現噸煤工資承包,如遇到條件困難,生產任務難以完成,就給予一定的噸煤獎,促進職工完成生產任務。同時,礦上還鼓勵一線職工多出勤。從去年8月到年底,一線職工每月出勤在27天以上的,每人每月都給予200元出勤獎,到年底許多職工都拿到了1000元。洗煤廠按精煤考核,增加回收率,精煤產量提高,職工工資就高,同時也減少了跑冒滴漏現象;機修廠按加工量、按工時定額執行。除總務科、安全科外,真正做到每個單位都與產量掛鉤。每個職工的工資都是浮動的,工作量越大,收入就越高。采掘區班長每天根據每個職工的工作量抄送報單,區長審核后送工資科,工資科則根據報單月底分配。這樣,職工每天做多少事,可以拿到多少錢都心中有數。各采掘區原則上實行減人不減資,自然減員不減單價。同時,各采掘區職工打破工種界限,充分體現一人多崗,一職多能,多勞多得給職工帶來實惠。工資部門每月底將工資分配表公布張貼到每個基層單位的“職工工資收入公開欄”,從而使全礦職工都自覺地去關心企業產量與效益,增加了職工工資分配的透明度,深受廣大職工歡迎。
高坑礦自實施《高坑礦內部工資分配辦法》以來,經過5年多的實際運作,工資分配辦法逐年得到完善,青山礦、楊橋礦等兄弟單位都紛紛來到高坑礦取經。如今,全礦廣大職工生產積極性得到進一步提高,職工團結協作精神加強,職工隊伍穩定,職工收入逐年提高。至去年,全礦職工年平均收入達3萬元以上,為礦區和諧穩定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